「永續、食安、健康」這三個詞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中的其中一項重點,
看似不相關的三件事,事實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,
其中和我們每日飲食更是具有關聯性。
如果你逛過大賣場,
在蔬果生鮮區你會發現成兩個區塊,
一部分是裸裝蔬菜,而另一區是像下圖中的袋裝蔬菜,
在袋裝蔬菜的部份又可以發現有些標示著「有機」,
而有些則是包裝上標示著「友善耕種」,
不過這兩項標示背後有著什麼意義呢?
猶如一把雙面刃—農藥
在談有機與台灣農業之前,一定得先了解我們常聽到的「農藥」。
農藥主要功用是保護農夫辛勤耕種的成果不被病蟲害啃蝕,而不光只是如此,背後意義還包括了讓農產品能以最新鮮美觀的樣貌送達消費者手中,
可提高其經濟價值,且由於台灣地狹人稠,耕地並不多,使得農業必須邁向精緻化,並依賴農藥來維持產量及品質。
但對農業不熟悉的人,常對農藥會有負面的看法,其實只要適當使用,農藥對農業是有很大貢獻的,
且根據世界糧農組織(FAO)表示,如果不使用化學藥劑,全球糧食將會減產35%。
但這就像一把雙面刃,凡過量或使用方式不對的「不適當」農藥使用,
可是會造成一連串直接或間接的傷害,像是環境污染、生態破壞、農民或消費者的健康受到損害,
尤其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受影響程度最為嚴重,譬如我們人類。
因為我們人大多會吃牛、羊、雞等生物,而這些生物的食物可能就是大自然中的蟲、草及未處理過的水,
因此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我們理所當然接觸到的毒素濃縮最高,即所謂生物放大作用。
反方向回來看,
這些汙染也可能直接使上述生物死亡,導致人類的糧食減少。
不過目前農藥的使用朝向更專一性、更快分解而不會殘留於環境的面相發展,
也就是避免造成目標害蟲之外的生物的毒性。
生活的關鍵,卻不佔光彩
在一道菜端上桌之前,事實上其中的食材是經過層層關卡的,
這可關乎許多層面問題,無論是自我健康、農民耕作或自然環境等,到底是哪些問題呢?
這可要從台灣農業耕作的方式來探究。
現今台灣農業耕作方式主要可分為慣行農作、有機農業:
- 慣行農作:所產出的產品叫做「一般農作」,主要以人工化學技術,來克服蟲害和土地衰竭,採施用農藥、化學肥料、基因改造的密集耕作方式,將產量產能極大化、減少人力成本,同時栽培出賣相較佳的農產品。
但為了達到這些優點,卻也造成了土壤酸化、影響地力、硝酸鹽及農藥殘留、昆蟲或雜草抗藥性日增、磷礦石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,危害了環境生態,並且影響人類健康。
- 有機農業:有機農業中包含我們在賣場中常見的貼有標示「有機農產品」、和「友善農產」這兩種產品,那麼這兩種有什麼差別呢?
有機農產品與友善農產的差別
就理解上來說,兩種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是全程不使用化學農藥、化學肥料、基因改造產品製劑,但容許適度施用有機肥料及堆肥,使用對土地較無傷害的方式來防治病蟲害,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。
但因「有機農產品」是經過驗證制度、法源依據的法律名詞,
因此除非是透過機構驗證通過相關檢驗項目者,否則不可稱作是有機農產品的。
而友善農產則是農民雖無特別去驗證相關檢驗項目,農產品因而無法被認證為有機農產品,但事實上友善農產與有機農產品兩者皆有著相同理念,
即提倡環保、食安問題及土地永續發展的概念。
餐桌之前—農民、消費者與環境的矛盾
不過我們從上段來細講農民面的問題,
假如有機、友善農產品不噴灑農藥,那可能會造成作物什麼問題?
當然作物可能會被害蟲破壞,導致賣相不佳,
進而造成不符合零售通路收購的「審美要求」,
而農民可能就會將其作物廢棄,造成食物的浪費等等一系列的問題。
但事實上農民的心裡話是:
「這些作物雖然醜了一點、賣相不佳,但營養價值可不減,
丟棄實在可惜!」
而在消費者面也多會以賣相來選購,忽略賣相不佳的蔬果,
但其營養價值可能並不比賣相佳的蔬果來的低。
就環境面來說,假如農民噴灑農藥雖可減少蔬果被害蟲破壞,
保持較美觀的外貌,但卻也可能對環境造成汙染,
因此在農民、消費者與環境永續間到底該如何達到平衡點值得大家去省思。
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人
法律源自於人、有需求才會有市場。
許許多多的問題追回源頭大多皆來自於人,
如果我們可降低對食物的審美要求、感恩惜福,
是否就能減少上段從環境永續、農民栽種到市場銷售等中間許多矛盾的問題?
我們都必須為自己的每一口食物負責任,無論是對自己的健康還是對社會。
若暫時無解,
那麼在下次購買食物、吃飯前先仔細想想,
食物能出現在你面前就該珍惜了。
❤️我是陳倫倫營養師,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到你,請在文章頂部幫我點一個讚鼓勵鼓勵吧!❤️
【所有文章內容為生活美食學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內容及引用,但歡迎轉載此站網址與此篇文章之網址】
營養師不藏私,立即領取免費營養食譜